别让“材料政绩”架空落实(人民观点)——坚决纠正“四风”新表现⑥

时间:2017-12-28浏览:303

    我们共产党人干事创业,鼓励争“彩头”、出政绩,但应该争利民生的“彩头”、出实打实的政绩,而不是采华名、兴伪事、造虚绩


  工作刚开始,“成果”就整理好了;任务才布置,“成效”就汇总好了;会议精神甫一公布,“经验”就总结好了……如今,在一些地方和部门,存在不重实效重包装、不看做的看写的、把精力放在“材料美化”的“材料政绩”现象。“工作干得好不好,全靠材料汇总表;工作方式新不新,全看写手精不精”,群众的总结,虽非普遍现象,却令人警醒。

  应该说,重视材料并无不可。许多时候,形成资料的过程,也是总结思考的过程。一份客观全面的材料,不仅能让人对自己的工作有清晰了解,也可以帮助人们总结成绩、正视问题。但正所谓过犹不及,如果把材料看得比实干还重要,甚至“兵马”未动,“材料”先行,一门心思搞“材料政绩”,这就成了典型的形式主义。“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、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,拿出过硬措施,扎扎实实地改”,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,可谓一针见血、直击要害。

  “材料政绩”何以有市场?相比于实打实的成绩,纸面上的文章,不仅容易做,也容易做得好看;相比于“已经做了”,“已经说了”的“注水”材料,不仅容易应付考核,也容易博得上级领导的注意。曾有一个领导就对下属说,你做了,没有形成材料,说明你并没有真正做;你没有做,但你有材料,说明你也许是真正做了这个工作的。看似荒诞不经的背后,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。于是,有的领导干部就喜欢把说的当成做的、把计划当成现实、把思路当作成绩……干脆把落实扔到一边,甚至弄虚作假以博得虚名。然而,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即便通过“注水”、造假等手段,成为了“典型”、变身为“先进”,那也只不过是“假典型”“假先进”,非但不能给地方发展、民生福祉带来任何增益,还会挫伤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

  “牡丹花好空入目,枣花虽小结实成”。不干,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;不落实,千条万条都是白条。实干出政绩,这不仅是谋事创业的必然准则,也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品格。当年,焦裕禄同志以“设想不等于现实”的自觉,在生命的最后475天里,带领兰考人民暮雪朝霜、治理“三害”,留下了“绿我涓滴,会它千顷澄碧”的不朽业绩。1992年,在深圳国贸大厦53层,邓小平同志更是指着窗外鳞次栉比的繁荣景象,感慨道,深圳发展这么快,是靠实干干出来的,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,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。我们共产党人干事创业,鼓励争“彩头”、出政绩,但应该争利民生的“彩头”、出实打实的政绩,而不是采华名、兴伪事、造虚绩。

  治理“材料政绩”乱象,既要端正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跑偏的政绩观,也需要在精准考核的制度设计上下功夫。一位基层干部就感叹,上面文件出台后,往往又是层层加码,层层签订责任状,“签了多少责任状,自己也记不清,只能是哪项催得急,就突出搞哪项”。有的地方提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,但通知下发仅3个月就要求“有成果”“报进度”,面对这种“早上栽树下午就要乘凉”的急躁心理,下级部门只能搞材料“糊弄”。西部某县的一位部门负责同志就坦言,每年一到10月就得着手准备各类年终总结材料,真正聚焦主业的时间甚至可能不超过30%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,防止“材料政绩”架空落实,不仅要治形式主义,更要治官僚主义;不仅需要加大督查、考核的力度,更要提高督查、考核的科学性。

  1983年底,刚刚担任正定县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提议出台了《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》,提出要“反对官衙作风,注重工作实效”。随后,在县委工作会议上,他又明确提出,“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,抓实事,求实效,真刀真枪干一场。”时至今日,这种“注重工作实效”“真刀真枪干一场”的实干精神,依然是我们必不可少的“法宝”。把责任扛在肩上,求真务实、真抓实干,杜绝“材料政绩”现象,我们才能更好地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,在新征程激荡新气象。


XML 地图